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鋼琴家的特質 - Characteristic/Style of Pianist

音色觸鍵如水仙(Narcissus)般的Michelangeli
        即使是大師如Richter, 我相信也非十項全能.  聽完這張perfect touch的Michelangeli的Chopin的瑪祖卡舞曲, 心中突然想起, 不記得是哪本書中提到, 有人訪問Richter, 其中談到與他同輩的鋼琴大師, Richter的評論很妙, 他說他自己是"火", Gilels是"地", Michelangeli是"水仙", Horowitz是"空氣"!  
堅實如大地般的Gilels
        我相信能夠成名於世界舞台的藝術家, 不是才華加上苦練多年者, 幾希也!  對他們來說, 所謂技巧或是詮釋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 而是自我的特質與風格的發揮.  這其實也是我此次聽Ruth Slenczynska演奏會的感觸.  窮盡一生, 追求某種特質的完美, 可能才是這些大師最值得尊敬之處!  
空氣般的Horowitz頗令人玩味
        但Richter說得容易, 平凡如我輩之人, 要能體會或是稍稍理解他所提到的特質, 卻也是花了好久的時間!   
自比為火的Richter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記"永恆的美麗"演奏會(12/20) - Ruth Slenczynska 2013 Taipei Piano Recital

        沒想到在我上一篇Slenczynska的感文不久之後, 有機會得以聆聽到大師的現場.  而且還如願以償的聽到她感人至深的"Widmung"(arranged by Liszt)做為encore!  這要先感謝劉醫師的熱情告知, 否則許久不進音樂廳的我肯定是會再次錯過.  雖然這2013年對我是大破大立, 前路上仍然充滿未定之數的轉折的一年, 至此也心無遺憾.  因為放觀Slenczynska的一生, 對音樂演奏藝術的堅持, 奉獻和犧牲, 我這小小的一年曲折, 不過只是人一生中的一瞬!

        當然世間沒有全能的藝術家, 就好比沒有十全十美的存在.  多少天才如白駒過隙, 彗星一瞬, 真能持久綻放, 直至圓熟的卻是有如鳳毛麟角.  從這角度來看, 這是我們聽眾的幸運, 但這其中過程的酸甜苦辣與堅持, 絕非我們平凡人所能體會與想像的.  在這個二十世紀老大師逐漸凋零的時代, Slenczynska其實代表了傳承至十九世紀Cortot, Rachmaninov演奏藝術的最後的餘暉.
        這場音樂會據劉醫師告知, 是因為Slenczynska有日本東京一行, 所以臨時才敲定日本演奏會結束後, 再轉來台灣.  也由於臨時無法做完整的宣傳, 整個東吳松怡廳其實只來了不到一半的聽眾, 有些可惜.  雖然此回Slenczynska已經89歲了, 但上半場安排了貝多芬的華德斯坦奏鳴曲, 下半場安排了舒曼的交響練習曲做為壓軸, 可以得見Slenczynska自我要求之高!  整場聽下來, 只能說歎為觀止!  因為較之於數年前的一系列日本岡山演奏會以及台北的兩場演奏會的表現, 氣力技巧絲毫聽不出衰退.   Slenczynska的Mozart自成一格(KV570), Rachmaninov的前奏曲(op. 32-5), 對我來說, 則是一次驚豔, 因為我從來不知道Rachmaninov可以彈成這樣, 其展現出來的音色層次與音響效果簡直讓我目瞪口呆, 甚至讓我覺得原來Rachmaninov是比Debussy還要厲害的作曲家.  而下半場壓軸的舒曼交響練習曲, 我想大概是找不出有幾人還敢在89歲時做公開演出的.  為了這曲, 我還特別找出了Cortot在1953年的錄音事前反覆聆聽.  Slenczynska即使在89歲的高齡, 她的技巧仍然是她恩師Cortot所望塵莫及的!  而Encore的"Widmung"則是比之前兩次錄音還要深刻動人, 永恆的美麗在此完美的劃下句點!
謝幕
        唯一的遺憾是, 此次演奏使用的Steinway & son的"動態"似乎不在最佳的狀態; 可是這看起來又不像是一台老Steinway啊!  還是這是松怡廳的特性?  疑問.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德布西的前奏曲的示範版本 - Paul Jacobs' wonderful Debussy Preludes by Nonesuch

Debussy Preludes I&II by Paul Jacobs (Nonesuch)
        前陣子翻到由New York Times推薦(Critic's Guide)的100張最重要的古典錄音, 裡面當然不乏經典版本, 但有些版本也不免讓人懷疑NYT還是有偏心美國演奏家的傾向.  如果我沒有聽過這一套Paul Jacobs的Debussy Preludes, 我可能也會認為這一套也是如此.  但偏偏那時匆匆一覽裡的印象中, 最合我心意的正是這一套!  Paul Jacobs是何許人也?  彈Debussy的一堆歐系或是法系名家, NYT為何會選上出身NY的Jacobs由Nonesuch發行的這一套錄音?
1983年逝於疑似AIDS併發症的Paul Jacobs
        查了一下這位老兄的資料才發現原來Jacobs是逝於1983年, 主要的演奏錄音也是聚焦在現代音樂, 也難怪國內少有人提及這位鋼琴家.  這套唱片除了錄音頂級之外, 演奏的意境, 音色的變化, 居然讓Arrau的演奏錄音也變得工整而缺乏靈動.  Richter的版本(Richter in Hungary)scale之大雖然還是天下無雙, 但早年Richter在高音的音色卻難脫些許"暴力"之嫌.

        Nonesuch的錄音是驚人的好, 將這台Bosendorfer Imperial的威力展露無疑.  這也是一個異數, 因為早被Steinway & son壟斷的美國, Jacobs居然棄Steinway而就Bosendorfer.  建議大家遇上Jacobs在Nonesuch的錄音不要錯過.